断章
今天我们讲的是短篇小说,也感谢校电,今天我们上的是拍摄的视频公开课啊,所以先对我们社的情况做个大致介绍。绍兴一中养新文学社得名于蔡元培先生在我校设立的图书馆养新书藏。活动大致分三种,组织参加投稿比赛之类,社内的写作活动及与其他社的合作,文学知识授课。授课这一块是有想分享的东西的社员都可以来讲,赛博学术论坛。
现在言归正传回到正题,今天是你社社长讲短篇小说,很泛泛。为什么讲这个,或者说为什么要写短篇小说,我给三个理由。第一,时间。短篇小说相对字数比较*,各位高中生学业也比较繁重,比如说再过个十几天就要期中考了…微篇幅短一点,我们的时间可能花的就会*一点。第二,质量。短篇小说像微雕,是可以精雕细琢的,同样的时间花下去,收获可能更大。长篇不说了,我自己写长篇是会写到半路上写不下去的…最后再从功利一点的角度去考虑,投稿与参赛中占主流的是散文和短篇小说,散文以后再讲…比如说最近要结束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投稿字数要求是5000字以下,就是郭敬明也不可能投一系列小时代去拿奖。
短篇小说并不好写。正如马尔克斯在《梦》序言中所讲的,这本短小集子我们以后会讲到。“……”现代文学中的长篇,中篇大多以人为主,由于人心够丰富复杂,你把他们塑造好,往那里一放,也许便能行云流水的自己生活,活出故事来,还会到处乱跑。而短篇小说限于篇幅,很难刻画出一个如此立体全面的人物,至多出现几个特别的侧脸。可以这样说,短篇小说以事为主。如果说散文很耗费作者的生命经验,那么短篇小说就很耗素材,灵感和胡思乱想了。
我之前提到过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并且说我们社更重创作,然而今天毕竟不能让你们在课上写,所以后面五个部分都将几乎是文学鉴赏,以此作为你们创作的辅助。这是目录,请看VCR。
从开头看语言风格 王小波《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
诗性的文风与内容(诗意的载体)紧密的契合
这是短篇小说的开头,几乎能作为诗朗诵。请说一下这给你怎样的感觉。我们再看一下这篇文章,其他的一些部分。想留一下,主要情节是这样的,也结合一下这些语段吧。主人公从小要写诗,有个这样的梦想和愿望,去插队的时候,他看到一些景象,试着去写诗,一败涂地。我就想到这句话了。这个主人公后来写着写着,大病一场。就是描述他病后的场景。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他把生命中的美好和痛楚,都用一种极其诗性的方式表达出来了,一种纯粹而清晰的痛感。
在这以后,主人公继续写诗,后来穷困潦倒无依无靠,去捡破烂,各位诗人不要向他学习。所幸受到一个女孩子的帮助,跟他去农村的公社里当代课老师,两人也相爱了。生活就此平静而美好了起来啊。然而,主人公怅然若失,因为他仍然写不出很好的诗。一次在海边的活动中,海浪奔腾,沙滩上很危险,主人公为保护学生,自己几乎死掉,后来飘到荒岛上,在那里他遇到了真正的诗。
这篇短篇小说说的便是对诗的追寻,而这种诗意与诗性,由内容与主旨中流淌而出,渗透进来,语言风格中在表达一个如此美的主题,讲一个这样的故事的时候,文字也自然而然成了诗的模样,带有理想主义的气味。正如迟子建写雪,文字便会苍白而轻盈,同时带上雪片的重压;写到炖马靴,就有了狼的样子。短篇小说的文学性强度和密度都是很高的,与内容适配的文字会给读者以极强的攻击力,也便于深化内容与情节的形状。正如潮汐冲刷沙滩后,余下的痕迹那样。
从结尾看情感的调度 塞林格《和爱斯基摩人打仗前》鲁迅《祝福》
紧握情感的汹涌,对抗泪水的夺眶而出
寒风之中的不带一点暖意的新年,纯粹的冰凉
短篇小说的情感也许如洪水般泛滥,形成冲击平原和沼泽地。也许细细的流淌,最终在沙地中趋向枯干。结尾情节可以开放式,但情感的把控大多会在结尾,有一个收束。
白先勇《台北人》 异乡人在台北
现在给你们细说两部集子。白先勇的台北人,也许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讲到弯弯现代文学不得不说的。一言以蔽之,讲的是异乡人在台北的故事。十几篇短篇小说,主角全是从大陆到台北的外省人,多是49年撤退来的。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空军飞行员的妻子,辛亥革命的参与者,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台儿庄大捷的老兵,饭店的酒家女,奶妈与男仆…往大了说,融进了一部民国史,回到实地上来。不过讲了人们的生老病死,永恒的人生现象罢了。
我先前认为中国没有战火创伤文学,现在看来只是大陆没有。白先勇写这集子是60年代后期,人还在美国,当时的大陆在大明大放或清算右资,我们的文学史是断档的,像台北人这种我认为便是战后创伤文学,内战带来的创伤,是痛到不能忘怀又不敢大声言说的。
有人说,台湾有乡愁文学,是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重叠的。台北人中的一些主角生活依然留在过去,留在回不去的故乡,还有一些人也许很好的适应了台湾的生活,但终究忘不了远方的家。余秋雨说文化乡愁,也挺确切。集子里的对话和语言,很美,是从怀沙到春江花月夜,从长安梦忆到浮生六记,从太平广记到红楼梦,那种真正中国的语言比同时期大陆的某些方言的革命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不知好上多*,100多年来中国人伤疤的痛,被首先在台湾记了起来,在美国写了下来。于是如此疼痛,如此纯净,如此悲伤。在那个***举着宪法、郭沫若成为文艺一把手的有着所有人故乡的大陆,要记起这样的疼痛,晚了十几年。致敬传*班主任*心武。
马尔克斯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 拉美人在异乡
大多数短片自选集里的故事没有相似的主题或紧密的关联,因为写一个系列的短篇小说是很累的。传*短篇王村上春树有十几个短篇集,真要说关联性很强的,也就两三个。村上和马尔克斯这些作家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以长篇小说为主要,而短篇小说集都是作为长篇小说的边角料的残余而存在的。但这本不是,他与我们刚才所说的台北人一样,有坚定的主题,拉美人在异乡,在欧洲。马尔克斯还在当记者的时候,除了他的第二本书,就叫东欧游记。于是40余年后,他完成了这部拉美人欧漂的短片集。
中国人在谈到马尔克斯的时候,也会使用非凡的想象力。想到马尔克斯,就想到百年孤独,就想到百年孤独,难读很难读呀,魔幻现实主义,看着很累,人名又长又易混。于是想到马尔克斯,就想到百年孤独,就想到孤独,就想到alone,想到feel lonely,最后照例能想到私生子。对此我的评价是,易言丁真,一开口才发现是个难的。
初中时候很迷过一段时间马尔克斯。他的创作高峰并不是写出百年孤独的60年代,而是1975到1990这几年,中间因政治原因有过四五年的中断,所以大概也是十年时间。这段时间里,他写出了族长的秋天霍乱时期的爱情,两部也许高于百年孤独的长篇,还有一部我特别喜欢的中片,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还有就是梦中的欢快葬礼和12个异乡故事。拉美人在欧洲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稍淡一点,但看起来容易多了,还是放点序里的话吧。
集子推荐:
双雪涛《猎人》 当代中国对短篇小说最杰出的探索之一
塞林格《九故事》复杂而多元,渺小而真挚的美国故事
卡尔维诺《马可瓦尔多》看得见的城市中温暖的梦
鲁迅《故事新编》有趣,诗意,现实的痛,旧日的梦
单篇推荐:
王小波《猫》(《绿毛水怪》)关乎生命的彻骨的感觉
老舍《断魂枪》(不知确切)逝去的辉煌,如旧的悲伤
张爱玲《封锁》(《倾城之恋》)生活中短暂而美好的一瞬
麦克尤恩《蝴蝶》(《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美丽,不安,迷茫与悲伤
博尔赫斯《环形废墟》(《小径分岔的花园》)纯文学的典范
卡夫卡《在流放地》(不知确切)现代人的处境,孤独与异化
作家:
残雪 诺贝尔文学奖传*赔率王
王占黑 90后笔下的江南小区
麦卡勒斯 青*年与弱势群体
芥川龙之介 一个日本人,是男的
作业:
去找鲁迅《野草》中的《过客》看!要演!
期中考过后的那星期再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