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下想法而已

lagerror / 2023-05-03 / 原文

数据驱动下的图书馆服务变化

1、个人认知下基本背景

  图书馆的基本数据为图书(广义上的信息),读者和利用日志,在1995年开始,图书馆开始部署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2000年左右,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多数图书馆完成了此项工作。由于ILAS底层不是通用数据库,在统计方面有不足,基本的采编典流期刊业务处理是极好的。随着高校合并和二级学院的建设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系统更换,数据库以ORACLE为主。在多校区的跨市办学的前提下通过B/S模式实现了多校区的业务运行。在分馆的概念下实现人财物的分治,主要有二级学院和临床医学院业务相对独立,如二级学院的管理员和读者,年度经费的控制和图书的加工典藏借还等实现很好的业务隔离。同时也很好的实现了主校区和二级学院间的通借通还。

2、发展和需求的变化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发展,由技术推动下的图书馆也迎来变化。云计算带来的改变可能是图书馆的机房基本迁移到网信中心的私有云上了,在人工智能方面可能是人脸识别在图书馆落地不少,但人脸属于生物信息不利于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问题,图书馆也有顾虑,但在疫情特殊情况下,在高校基本上都用上了人脸识别闸机。如果说RFID属于物联网,那么在图书馆是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标签的标识和防盗作用,实现了自助借还功能,但更好的盘点功能因为不是刚需反倒应用不多。

3、大数据应用不足

  “数据是未来的石油”这句话我是相信的,也体会到了,但是图书馆在这方面发展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