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琦哲思
前言
《荆琦哲思》是我和荆子川在使用文言文翻译腔娱乐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严肃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这些思考有的产生于高二时期我对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的研究,也有一些是来自于日常生活。
这些散文在当年被集中起来,分为内外篇。内篇主要介绍了我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自我思考,其中,最著名的是在2021年6月1日夜间我和荆子川通宵达旦的夜谈,在这次谈话中,我们交流了众多对于道家思想的理解,提出了道一统论。外篇则更倾向于故事性散文和寓言,读起来更加轻松。
至道
至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至道有众多外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各种规律。小至游丝微尘,大到宇宙群星,无不依照这些规律运作。
至道是无法被认识的,甚至其外化成的各种规律也是无法被完全认识的。人们可以通过探索逐渐逼近规律,但永运无法完全认识规律,更不必说各种规律的本源“至道”了。
张理琦与荆子川共同谈论人世间的规律。
荆子川说:“人类的演进,是从原始社会,按客观规律发展而来的;日越天体的运行,也符合牛顿定律这样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张理琦说:“没有人的意志,人类的产生与演进又从何产生呢?没有人对宇宙的认识,你所说的宇宙定律又从何产生呢?”
荆子川说:“早在人产生以前,日月就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之久,又怎能说这样的规律是人类发现的呢?”
张理琦笑着说:“先生所谓的‘规律’并非我所谓的‘规律’啊!像牛顿定律、进化理论、社会演进理论这样的‘思想观念’,怎么能成为‘规律’呢?”
荆子川说:“愿闻其详。”
张理琦说:“天地间存在着永恒的至道,以及无数演化而生的规律,没有错。但人类探寻的过程是永无休止的,永远无法到达道的终极。人类现在的理论无非是对已知世界的总结而已。人类存在于有限的已知世界中,所推得的理论无非以这狭窄的一隅为基础,又怎么能知道其所谓的宇宙法则就是适用于宇宙万物的至道呢?宇宙之外复有宇宙,无穷之外复有无穷,永无休止。既然有‘认识’,那么就一定有‘未认识’。宇宙之外是什么呢?世界之外是什么呢?认识之外是什么呢?这样思考和探究下去,可以研究出更深层的结论,却永远无法达到认识的终极。认识的尽头是没有的,完全的、绝对的认识是不存在的,那些认为认识可以穷尽,至道以及万事万物都能被明察的理论也是荒谬的。
“由此看来,先生所说的不过是一些认识罢了,怎么能称之为‘规律’呢?把经验性的结论归结为真理,用一叶的纹理窥探树林之广茂,用尘埃的特性概括万物之至道,这不是太荒谬了吗?假使我们所处的恒星如比邻星三星般混乱,天体的运行如大气一般混沌不堪,那么恐怕那些自以为寻到‘至道’的人就要改变他们的看法了吧!虽然如此,难道比邻星三星与大气果真混乱吗?难道三星运动果真没有规律吗?难道大气运动不按照道与规律而发生作用吗?用自认为的‘规律’推出‘无规律’,以主观总结的‘有序’推出‘无序’,又怎么知道所谓‘无序’不存在其自身的规律呢?”
阴阳说
道一统
穹庐
道本无道
白水
张理琦与荆子川共同在寒食节外出游玩。荆子川穿着华丽的带有装饰的衣服,乘坐着高大的马所拉的马车,在约定的地点等候。过了一会儿,张理琦才到。张理琦穿着粗布制成的衣服,独自一个人步行。
荆子川对此感到很惊讶,说:“很奇怪呀,你的行为!拥有绸缎却只穿葛布制成的衣服,拥有华丽的马车却甘愿步行,拥有成群的侍从却独自一人出行。有意使自己的外表和行为不呵护自己的身份,这也能算作君子吗?”
张理琦笑而不言,请荆子川先出发,约定在白水畔见面。荆子川虽然感到惊讶困惑,但还是听从了。直到中午张理琦才赶到。
荆子川说:“美好啊,这段旅程!游玩的百姓看到我的车马纷纷避让,知道是显贵之人游春,我因此能够畅通无阻,欣赏到自然雄伟的景色。”
张理琦说:“我出游的时候,百姓不知道我的身份,都把我当作普通的年轻男子对待,因此我虽然不曾穷尽游览山水的乐趣,却得以感受普通人的快乐,不也很美好吗?”
荆子川笑着说:“好啊,你的看法!保有世俗却得以脱离世俗,抛弃世俗却得以感受世俗之美,说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张理琦说:“你的言论没有错。但对于得道的人来说,保有世俗和脱离世俗真的有什么区别吗?依照至道办事的人,他的行为遵从自然而又能体现他的内心,他的做法别具一格而又在情理之中,他的举止超凡脱俗而又富有情味,他的心灵空明澄澈而又丰富充实。认为只有与尘世决裂,斋戒修持,做尽了这些表面功夫才能得道的人,往往不明白这其中的至理,他们是多么荒谬啊!依照至道生活的人,往往时而超然物外,时而谨小慎微;时而精妙智慧,时而荒诞不羁;时而勇敢无畏,时而明哲保身;这都不过是依照道的运动而变化罢了。今日你我的快乐,虽是不同的快乐,却不也是相同的快乐吗!”
无为之为
张理琦与荆子川共同谈论庄子之学。
荆子川说:“我听说老庄之学会使人意志消沉,认为任何事只要顺其自然,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达到;学习老庄之学只会让人逃避世俗,不求上进;老庄之学晦涩难懂,阅读他们会使人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我私下认为并不是这样,敢问先生的意见。”
张理琦叹息着说:“唉!这种看法是多么狭隘,多么愚蠢!庄子的学问精妙通达,怎么能是这种见识浅陋的人所能理解的呢?庄子教导我们自然无为,并不是告诉我们要在原地闲坐,无所事事,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恰到好处地作为啊!所谓‘无为’和‘逍遥’,是要我们依据自然的变化,抛弃多余的杂念,专注于道本身,自然可以毫无束缚地自在生活;所谓‘齐物’是要我们明白多少、贵贱、大小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遵从道来行事,不要拘束心志,不要偏见固执,包容万物,顺势为之。领悟老庄之学可以使人在俗世中保持平和之心,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可以让人不产生纷扰之心,不争多名利,逍遥自在;可以使人心灵澄澈,不在是非问题上产生争执,而是用空明澄澈的心境去洞察万事万物。”
杂说
至道是存在但无法被认识的,那么“得道”之人所得的“道”又是什么呢?大概是他们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了反思,进而得出了对于道的领悟与解读吧!正如看同一幅画作,不同心境的人理解不同一样,面对永恒的至道,自然会有不同的解读。
这样看来,人们所悟的“道”其实是源自自己的本心啊。王阳明所谓的“发明本心,不假外求”,庄子所谓的“先有真人,而后有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荆子川问张理琦说:“我听说‘圆寂’‘坐化’这两个词,感到茫然自失,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道不能容许人认识它呢,还是因为一旦领悟了道,就成为了道的一部分呢?”
张理琦说:“是成为道的一部分吧!但这样说或许也不准确。领悟了至道的人,或许真的可以超脱时空和肉体的限制吧!”